嘉宾新著先睹⑯|陈宪:培育企业家精神,“双创”的本质是“试错”
栏口词
文汇讲堂至今已举办了118期,汇聚了230余名各界精英和学界各科领军人物。栏目“嘉宾新著先睹”,选取部分学者、嘉宾,刊发他们2017年内新著的序和精彩摘要,展示学者们在各自领域中的最新研究,凸显丰富多彩的学术成果和文化自信。栏目从2017年10月16日起至2018年春节。
今分享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经济学院执行院长、教授陈宪(文汇讲堂第36期嘉宾)新书《创业创新:中国经济转型之路》。通过对“双创”的调查、思考和研究,陈宪认为“双创”触及了中国经济转型的本质或本源,也为企业的发展,为企业家的价值实现创造了更好的环境。
《创业创新:中国经济转型之路 》,作者陈宪,责编任骏萍,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,定价40元
序言精选
“双创”,以“乘数效应”拉动企业发展
多样化的创业在重构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
“大众创业,万众创新”,对于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有着根本性的意义,尤其在最终确立市场经济微观基础、培育中长期增长动力和新兴产业试错,乃至重构社会主流价值观等重要方面,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。而且,经由无数次创业创新试错,进而走向成功的企业家,是社会最为稀缺也最为重要的资源。我们今天大力倡导的“双创”,就是培育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源泉。
在今天的中国,多样化的创业在重构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。第一种是初始创业。初始创业一般都是民间创业,是民营经济成长的主要通道。初始创业的挑战性在于寻找新的可重复和可扩展的商业模式,拓展市场并赢得利润。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。若干年后看,中国的大部分企业,尤其是大中型企业,都将是经由这种方式成长起来的。
除了新创公司的初始创业,大公司也都在再创业。这里,大公司泛指完成了初始创业的公司。大公司内部创业,是以创建新技术、改进管理和流程、拓展业务领域为目的的创新活动。大公司内部创业通常以搭建一个平台来加以实施,所以,内部创业也经常被称为平台创业。平台创业能够获得母公司更多资源,诸如现金流,供应链,分销能力,销售队伍和品牌影响力等。大公司的创业平台,由平台组织,即平台主、小微主(初创公司)和创客,多边市场平台,产品族平台和平台生态系统组成。他(它)们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和作用,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创业创新的效率和成功率。
“双创”新模式连接央企与中小微企业
我在深圳调研时,还发现了一种兼具改革和发展双重意义的融合创业案例。一家以做车联网为主要业务的初创公司——安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,与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(集团)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——中集车辆(集团)有限公司,注册一家股份制的新公司,共同开发智能挂车门户平台。新公司通过第三方设备、应用软件和服务整合,成为智能管理系统、挂车运营价值挖掘和挂车运营车辆大数据的提供商。由此,作为大企业的中集车辆,将完成智能化的改造升级;安煋这家初创公司则将拓展业务空间,获得可遇不可求的发展机会。正如总理所说,这种新模式使央企与中小微企业不再是简单的上下游配套关系,而是形成优势互补、相互服务、利益共享的产业生态,不仅会对推动企业发展产生乘数效应,也会带动大量社会就业,给各类人才实现价值提供更大空间,促进社会公平正义,其激发的巨大社会创新创造潜力前景难以估量。
(陈宪)
(袁琭璐选编自《我为什么认为“双创”如此重要》)
2010年,陈宪做客第36期文汇讲堂社科新人季《如何实现中国城市化》
内容精选
中国经济寻求新动力,“双创”是根本大计
但凡社会在经历大的变革和转型时期,一定会有一件自下而上的重要事情,影响甚至决定着变革和转型的成功。就像20 世纪20 年代开始的中国革命,70 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,都是自下而上的。那么,正在进行的这场中国经济转型,哪件自下而上的事情对其至关重要呢?我以为,就是“大众创业,万众创新”。自下而上的事情往往提供或创造来自源头的动力和活力。“双创”之所以重要,就是因为它是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动力、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推进,以及重塑主流价值观的源头活水,一股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。
“双创”促进中长期增长动力的形成
自2010 年起,中国经济增长开始持续下行。这一轮下行的原因,除了以往常见的周期性因素,更主要的是结构性因素:产能过剩,还有背后的一批僵尸企业;房地产泡沫,主要集中在部分二线和大部分三、四线城市;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高杠杆,致使需求侧主要动力——投资的增速大幅下降;同时,外需持续不振,出口的增速也大不如前,进而经济增长进入较长时期的下行。由此,中国经济需要寻求新动力。短期的动力可以来自刺激政策,但不能长久,亦会造成新的问题。那么,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哪里?答案是来自供给侧。
目前,我国在这三个方面都还存在问题,如缺乏原创性的核心技术;人力资本积累不足、质量不高;企业家精神缺失。这些都是制约经济长期增长和发展的因素。熊彼特创新是要素及生产条件组合的革命性变化,其深处是技术进步驱动。技术进步则源于人力资本密集的创业创新——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。创业者、企业家在这里起关键性作用,是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组织者。科学发现、技术发明和文化创意的成果,都是创业者和企业家主导的产业化过程的投入要素。所以,通过长期推动“双创”,形成创业创新文化,就为培育创业者和企业家创造了条件,进而为中长期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。
“双创”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试错
今天说的创业,都是内在创新,主要是从事新技术研发的创业。创业的本质是试错,并行着创业者试错和需求试错。前者试自己或团队是否为“对”的创业者,这个过程又总是与需求试错结合在一起。二者皆为“对”,才算创业初步成功。技术能否产生有市场需求的产品和产业,亦即人们常说的产业化,就是创业者、企业家的需求试错。需求试错在现在的供需格局中,表现得比以往更加重要。这是因为,现今的供需格局是供给全面过剩,发现新需求即供给创造需求,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。正是沿着这个简单的逻辑,不难发现,内在创新的创业是新兴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。
而讨论创业与产业之间的关系,一定会涉及政府与创业和产业的关系,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产业政策的问题。过往的经验是,产业政策的扶持对象往往是特定产业中的国有企业、大企业,产业政策是极少惠及“双创”的。有专家在说到制定产业政策的出发点时指出,它们是从市场维护或修复的角度出发的。这与其说是产业政策的出发点,不如说是创业政策的出发点。创业创新需要好的市场环境、生态系统,政府还是在这个方面多做一些努力,而将自己从产业发展中抽身出来,在占比最高的竞争性产业中尤其如此。创业政策本质上属于创业服务,政府也和社会各界一起,多为“双创”的生态系统做一些实事。
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引导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创新创业
“双创”倒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推进
“大众创业,万众创新,实际上是一个改革“。我的理解是要通过由“双创”触动的或倒逼的改革,彻底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,将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动力建立在“双创”的基础上。所以,“双创”是根本大计,而不是权宜之计。
“双创”提出或引发的改革任务是全方位的,主要是政府自身的改革,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。当下,这方面的改革主要包括:政府监管架构和内容的改革,如对国有企业(资本)的监管体系和内容。对金融业的监管体系和内容的改革,国有企业、国有资本和金融监管架构的改革,本质上都属于政府改革,有着为“双创”创造机会的重要作用。财税制度改革,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,同时与行政体制、政治体制改革联系紧密。
税制改革关系到微观经济和创业创新的活力动力,预算改革则事关政府的“钱袋子”,进而与政府职能转变息息相关。金融改革,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的“脱实向虚”问题,让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,为创业创新服务。以自贸区建设为标志的开放倒逼改革,将通过进一步降低门槛,减少审批,优化监管,为“双创”创造更加宽松、便利的环境,并进一步有效提供各种与“双创”相关的公共服务。
中国目前还有大量阻碍供给侧动力形成和发挥作用,尤其是阻碍创业创新、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、政策性障碍,所以,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才能激发和产生供给侧动力——即来自“双创”的,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动力。所以,必须寄希望于大众的力量,通过广泛的“双创”实践,倒逼政府自身的改革,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在中国发展的土壤和体制。
“双创”助力重塑主流价值观
在中国经济、社会和政治体制改革与转型的过程中,主流价值观经历了迷茫、缺失,再到重塑的过程。我的一个基本判断是,与提出“大众创业,万众创新”相适应,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正处于艰难的重塑期。
今天的创业大多内含着各种意义和形式上的创新,特别是原创技术的创新,进而创新是市场经济的源动力。因此,市场经济通过“双创”这个重要的中间环节,影响主流价值观的形成。从这个高度来认识“双创”,既是客观的,又是准确的。
那么,“双创”是怎样具体地影响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呢?李克强总理说:“我们推动‘双创’,就是要让更多的人富起来,让更多的人实现人生价值。这有助于调整收入分配结构,促进社会公平,也会让更多的年轻人,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上升通道。”民富国强是主流价值观的物质基础。唯有将富强作为价值观的“首善”,才有可能在国家、社会和公民个人层面共同形成主流价值观,也才有可能让主流价值观体现在国家、社会和公民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。在经济体制和发展方式转型的背景下,更多的人富起来并实现人生价值,是通过“双创”,或通过“双创”创造的就业机会得以实现的。而且“双创”将通过提高收入和职业的流动性,将公平与富强融为一体,共同成为主流价值观的基石。
改革开放以来直到今天,我们都处在体制转型的时期。正是在这个深刻的转型时期,作为市场经济原生状态的创业,源生动力的创新开始从萌发到迸发,进而对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。我想,“双创”在中国经济中的意义,是怎么估计都不会过高的。这是因为,唯有“双创”,中国才能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;唯有“双创”,才能推动中国以政府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结构性改革;唯有“双创”,才能使中国跨越“中等收入陷阱”,成为高收入国家,进而开始向发达国家、现代国家前行的进程。
(袁琭璐选编并标题自《中国经济的希望在“双创”》)
栏目嘉宾阵容(刊发不分先后、继续扩容中,颜色标注者已刊发):
文化社科:赵启正、江晓原、谢宇、彭凯平、季卫东、杨燕迪、文军…
国际:苏格、杨洁勉、刘鸿武、杨剑、潘光、王义桅、冯绍雷…
历史:熊月之、苏智良、郭小凌…
哲学:冯俊、杨国荣、倪培民、吴新文、童世骏、顾红亮…
经济:权衡、陈宪、高帆 …
文学:孙甘露、汪涌豪、戴从容、罗岗 …
(感谢新著责编及所在各大出版社支持!)
相关链接:
嘉宾新著先睹②|冯俊:让外国人知道怎样的人是“中国共产党员”?
嘉宾新著先睹③|吴新文:中国吸纳马克思主义100年后,中国和世界怎样了?
嘉宾新著先睹④|孙甘露:思南馆中,和唐朝杜甫一起吟诗过腊八节、冬至小长假
嘉宾新著先睹⑥|苏智良:饶家驹是谁?30万上海难民80年前因他而幸存
嘉宾新著先睹⑧|权衡:如何迎接和促动世界经济周期第六长波到来?
嘉宾新著先睹⑩|戴从容:诺奖会垂青爱尔兰作家班维尔,“人类想主宰世界,世界却转过脸去”
嘉宾新著先睹⑪|顾红亮:“平庸的恶”源于当代人责任漂移和责任替代
嘉宾新著先睹⑫|汪涌豪:为何传统文论求直觉神妙,弃理性逻辑?
嘉宾新著先睹⑬|刘鸿武:中非合力,非洲从全球发展“负担”到全球发展“机遇”
嘉宾新著先睹⑭|文军:西方“身体社会学”繁花20余年,从理性人开始转向
嘉宾新著先睹⑮|季卫东:寻找能保障自由的非自由条件,向英语世界介绍中国法治秩序30年努力
栏目策划、编审|李念
微信编辑|袁琭璐
wenhuijiangtang